一、什么是拔罐疗法 拔罐法也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应用拔罐疗法防治新冠肺炎,推荐使用抽气罐,操作方案参考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组织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点击查看。 二、拔罐操作规范(一)居家普通人群 1.目的:缓解疲劳,调节情绪。 2.穴位:肺俞、肝俞、脾俞、内关 3.腧穴定位: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4.操作流程: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又分为多罐和单罐。 走罐:亦称推罐,即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在需要拔的部位,向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扶阳罐:需先涂抹按摩精油、按摩膏等介质,以增加润滑和保护皮肤,但皮肤或体质敏感者,使用前要进行敏感测试,在前臂内侧或耳后涂抹24小时后,无红斑和异常感觉即可正常使用,插上电源适配器接通电源,升温5~10分钟即可工作,每次调理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众志成城,抗疫后防线——(二)扶阳罐温刮温推疗法。 (二)居家医学观察者 1.目的:舒缓紧张,缓解不适。 2.穴位: ①乏力伴胃肠不适:内关、足三里、中脘、上巨虚 ②乏力伴发热:大椎、曲池 3.腧穴定位: 内关:同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4.操作流程: ①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②上肢部内关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取介质从腧穴部位到腕侧反复走罐6~8次;下肢足三里、上巨虚,可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取介质走罐6~8次,中脘用扶阳罐20分钟。 ③大椎用刺络拔罐法;曲池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每穴留罐10~15分钟。 内关走罐 足三里、上巨虚走罐 刺络拔罐:拔罐法之一,又称刺血拔罐。于皮肤作浅刺,然后再拔火罐,以吸出少量血液。(走罐法操作同前,扶阳罐使用法同前) 刺络拔罐 (三)恢复期患者 1.目的:健脾益肺,恢复正气。 2.穴位: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 3.腧穴定位: 肺俞、脾俞、大椎:同前。 膏肓: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操作流程: ①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 ②肺俞、膏肓、脾俞采用扶阳罐调理不超过60分钟。足三里、丰隆选用小火罐,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或用扶阳罐调理不超过60分钟。(留罐法操作同前,扶阳罐用法同前) 足三里留罐 三、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或有所移动,及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5.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背部拔罐不宜吸附太久。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拔罐可能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